《那些没说出口的成长,都在总结的缝隙里》
校长翻着我的期末总结,眉头皱成个“川”字:“李老师,你写小D‘像没拧紧的水龙头’,这算哪门子评价?”我攥着保温杯的手突然就出汗了。那会儿我刚带完第三届毕业班,自以为总结写得深情又深刻。
**一、当“问题”不再是问题**
小D的例子其实特别典型。五年级上学期,这个总考年级前三的孩子突然开始“漏水”——作业缺角少页,上课盯着窗外的樟树发呆。同事都说:“青春期嘛,敲打几下就好。”我试过,没用。直到有天下雨,我看见他蹲在车棚给流浪猫擦爪子,校服袖子湿了半截。
后来才知道,他爸妈正在协议离婚。这事儿给我上了堂课:所谓“转折期”,根本不是学生出了问题,而是我们看问题的刻度尺该换了。现在写总结,遇到类似情况我会写:“小D的注意力暂时被更大的世界吸引”(这话听起来文绉绉的?其实就是熬了三个晚上才憋出来的)。
**二、在空白处找线索**
新手班主任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把总结写成“光荣榜”。去年期末,我盯着小E的评语栏发愁——数学课代表,成绩稳居前五,简直无从下笔。后来偶然翻班会记录,发现她每次发言前都会先舔一下嘴唇。这个从一年级延续到六年级的小动作,突然让我想起她妈妈说过:“这孩子打小就怕说错话。”
于是评语最后变成了:“小E的嘴唇比她的成绩单更早告诉我,她在学习与完美和解。”写到这里,办公室的绿萝突然晃了一下,可能是被哪个赶着放学的孩子撞到了。
**三、留白的艺术**
有年家长会前,我差点犯了大忌。小F连续两周没交作文,我在联系本上写了“态度懈怠”。当天晚上她妈妈发来消息:“孩子抱着本子哭,说您肯定觉得她没救了。”原来那孩子正在偷偷写小说,怕被我当成“不务正业”。
现在我的总结里常出现这样的句子:“小G的沉默里藏着三种以上的声音”(具体哪三种?抱歉,我也还在听)。有时候不完整的记录反而最真实,就像改作业时红笔故意留下的飞白。
**四、语言的魔术**
“上课走神”可以变成“思维正在另辟蹊径”,“顶嘴”不妨写作“观点输出强烈”——这不是文字游戏。三年前有个转学生小H,所有老师都说他“攻击性强”。我在总结里写:“小H的每句‘凭什么’后面,都跟着个没说完的‘我想试试’。”毕业时他塞给我张纸条:“您是第一个没叫我刺头的人。”
(说到这儿得插句闲话:上周教师培训,年轻同事说这套话术太“肉麻”。我心想,你们是没见过来办公室蹭茶喝的那些“刺头们”。)
**五、未完成的完成时**
最让我得意的总结,往往看着最不像总结。小I直到毕业都没能克服演讲恐惧,但她在最后一次班会上主动递了张小纸条给我。现在那纸条就压在我玻璃板底下,上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麦克风。期末我给她写:“有些声音不需要话筒。”
昨天收到封邮件,已经读高中的小J说:“老师,您当年写我‘像含羞草学会了偶尔不害羞’,我妈到现在还拿这话笑我。”你看,我们以为轻飘飘的几句话,在孩子那里能活好多年。
窗外又飞过几只纸飞机,这次我假装没看见。校长当年批评的那份总结,后来成了新教师培训案例——当然,他到现在都以为是自己“点拨”有功。这些碎片拼起来,大概就是教育的真相:我们记录下的那些裂缝,恰恰是光最容易照进来的地方。
(刚发现钢笔漏墨了,这页纸背面印着道浅浅的彩虹。也好,算是个意外的结尾。)